因流域大半在雙溪而得名
流經本村北方與龍門村交界處,於挖仔入海
Shuangsi Chuan
Shuangsi Chuan
三貂溪、三朝溪、山朝溪
新北市
貢寮區
福隆里
自然地理實體
1.雙溪川起源自雙溪鄉中坑,海拔676公尺,沿途支流極多,上游支流主要有牡丹溪交會主流平林溪於頂雙溪,會流點以降至貢寮鄉自來水廠下方一公里處之鐵路橋間為中游地區,鐵路橋以下至福隆海水浴場出海口的感潮河段,視為下游河口區。河流總長度26.81公里,流域面積141.36平方公里。全部河域只有少數農田水利之引水設施,建設有數座攔水壩和攔沙壩,於貢寮自來水廠之取水堰為較具規模之河川工事。進入貢寮鄉後,匯枋腳溪,遠望坑溪二水。於田寮洋一帶,另名「下雙溪」,與雙溪之舊稱「頂雙溪」,為分段之遙對。枋腳溪於貢寮國中前匯入雙溪川,遠望坑溪於明燈橋匯入雙溪川、坑子內溪(崙阿尾)於貢寮國小前匯入,到了福隆,有虎子山溪及隆隆溪來匯,是三貂地區最重要也是最大的水系。2.早期,清朝嘉慶中以來,三貂一境,地當淡蘭官到之要衝,由上游頂雙溪至下游下雙溪之遠望坑間,淡蘭來去,行旅不覺,曾有舟楫,藉以載客。下行下雙溪,屬順流,舟自暢行,上行頂雙溪,間遇淺灘處,則人力牽引,大正間,猶有見者。依日據初官方記載:「頂雙溪川,上游地當三貂堡頂雙溪庄,河寬四間,下游地名三貂堡社里庄,河寬六間,全程行船里數三日里,可載重三千斤左右船舶。」可易算之,於雙溪境,河寬約7.3公尺,貢寮段,河寬約11公尺,運輸全程約11公里又700公尺,碼頭在頂雙溪泰昌街尾,公館橋、貢寮街、明燈橋(遠望坑)一帶都有設置。自日據大正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宜蘭縣鐵路通車之後,頂雙溪與遠望坑間,船運亦停。惟南北貨之交流,因社里與澳底之接駁海運可通基隆,仍維持至昭和十二、三年間。惟昭和十二年(1937年)夏,中日戰爭起,日人勵增礦產,境內媒湯增加,煤礦傾廢土入河中,與日俱增,河床淤積。未幾而行舟觸底,水運受阻,航行亦廢。二次大戰後,淤積益增,水運終告不復,碼頭與沿途之繫傳甲墩柱,因沿溪築防,已不復見。目前僅有出海口以至感潮河段貢寮鐵路橋之間,於漲潮期間供小型舟筏通行。
雙溪河流域可說是孕育三貂地區文化的母親,沿著雙溪河流域都可找到聚落,而三貂地區的食衣住行等都仰賴於牠,流域大而廣,沿途生態景觀豐富,近年來由於河道淤積,民眾佔用河川地,以致河道日窄,於去年納莉颱風來襲,發生開墾以來最大的水災,由上游一直到下游,全部變成水鄉澤國,災情慘重,會有這樣結果,值得吾輩省思。
雙溪鄉志
更新日期:11/30/2024 2:27:15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