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自然地理實體類查詢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自然地理實體類明細
十八重溪
地名說明
本為「前大埔」原稱,粵籍漢人初入墾此地,由「番社」(東山)沿溪進入山區,溪道彎曲迂迴,到此計需渡河十八次,故名;此溪亦名「十八重溪」。
中文發音
Shibazhong River
一般發音
Shihbajhong River
別名
前大埔
城市
臺南市
區域
東山區
鄉鎮
東原里
類別
自然地理實體
歷史典故
清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朱一貴事件」後,翌年藍鼎元《東征集》〈紀十八重溪〉即云:n  自諸羅邑治,出郭南行二十五里,至楓子林(今枋仔林),皆坦道,稍後則為山蹊,十里至番子嶺,嶺下為一重溪,仄逕紆迴,連涉十五重溪,則至大埔庄,四n面大山環繞,人跡至此止矣。n  「十八重溪」後改稱「龜重溪」,屬急水溪支流,今人習慣上仍多稱舊名,並以「十八重溪內」或「溪內」代表東原山區六村。除「五棲溝」、「劍文溪」和「西口水道」外,龜重溪及其支流貫穿東山鄉境,並形成許多自然和人文景觀,可謂東山鄉的「靈魂之河」。
參考典故
《南瀛地名誌》,台南縣立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