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自然地理實體類查詢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自然地理實體類明細
三點山
地名說明
當地原為潟湖外側的濱外沙洲,早期漁民以此為捕魚的基地,於是逐漸發展成為固定的聚落,沙洲上原有數處高大的沙丘,因鄉民一向將這些沙丘稱為「山仔」,故庄名就稱為「三點山仔」。
地名說明
位於本村西北部海岸邊的一個已消逝的聚落,當地原為潟湖外側的濱外沙洲。
中文發音
Sandianshan
一般發音
Sandianshan
城市
高雄市
區域
彌陀區
鄉鎮
過港里
類別
自然地理實體
語言
閩南語發音
歷史典故
根據《彌陀庄管內概況一覽簿》的記載,本庄居民多林、莊、江等姓,係追隨鄭成功渡海來臺,遂移居本地以捕魚維生。與本庄同樣位於濱外沙洲上的聚落,還有位於本庄南方不遠的「大山仔」,這兩個庄頭由於同時位於沙洲(又稱海汕),故又合稱為「海汕庄」,彌壽宮所藏光緒9年鳳山縣令武頌揚所給的《嚴禁攔斷海口水路碑記》中,及《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仁壽上里圖內,都記載此一地名。本庄在光緒年間已有人口五、六百人,並建「王爺廟」奉祀李府千歲,庄勢可謂興盛,庄名又被稱為「王爺廟」,《鳳山縣采訪冊》所錄的仁壽里各庄,就有此地名。然而自清末以來,本庄迭遭風雨摧殘而逐漸蕭條乃至廢庄,先是光緒2年(西元1894年),大浪侵襲本庄,迫使部份居民遷居至五分仔、下鹽埕和知高寮等地,部分庄民則向南併入大山仔庄內,但仍保有三點山庄之名。迨民國38年更大的風浪襲擊,大山仔庄頭全毀,庄內原三點山仔居民遷居於五分仔庄北,另稱為新五分仔。
參考典故
《臺灣地名辭書(卷五)高雄縣(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