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所編臺灣最早的方志蔣毓英《臺灣府志》中,山名被記錄為「凹底山」,該書卷之二〈敘山〉:「凹底山(在半崩山西北,其山麓泥土低陷,霖雨之時,淖爛甚於他處,陷之者若無底然)。」這段文字清楚地說明:「凹底」山名是根據山的外形而來。三百多年來,山上仍有多處噴泥口會間歇性的噴出泥漿,但規模不大。由於長期受到侵蝕,故山體周圍已呈惡地地形,其中間部分已被蝕成平坦的盆地,盆地周圍繞以大量的「土指」地貌,形狀極為特殊,鄉民稱之為「菜銼坑」。此種周高中低的地貌,形如塌底之釜,故有「納底」、「漯底」、「凹底」之名,其至被訛記為「四民山」,如高拱乾《臺灣府志》所附之輿圖,及《擁正圖說臺灣圖》中,皆記為四民山。(夏黎明,1992:61)
位於本村東北部的泥火山。
Leidishan、Aodishan、siminshan
Leidishan、Aodishan、sihminshan
凹底山、四民山
高雄市
彌陀區
漯底里
自然地理實體
閩南語發音
由於兀立於平野之中,早為先民們所注意,清朝所編臺灣最早的方志蔣毓英《臺灣府志》中,就記載了這座高度不大的小山丘,只不過山名被記錄為「凹底山」,該書卷之二〈敘山〉:「凹底山(在半崩山西北,其山麓泥土低陷,霖雨之時,淖爛甚於他處,陷之者若無底然)。」這段文字清楚地說明:「凹底」山名是根據山的外形而來;而陳文達的《鳳山縣志》則清楚地記錄了漯底山的泥火山特徵,卷之一〈封域志〉和卷之十〈外志〉中,都有相關的記載:「有如丘、如陵浮於平原曠野之中,為漯底山(其頂寬平,上有小竅出水;別詳「古蹟」部)。」「漯底山:山在仁壽里。頂平而寬,上有小竅如蟹眼。水□竅中噴出,多雜沙泥而不清,與小滾水略相似。」
突起於海邊的漯底山盤據在本村的東北部,漯底山頂的高度雖然僅有52公尺,但孤丘浮於一片平坦的海岸沖積平原之上,便顯得特別顯目,尤其是從海上往陸地觀看,更為明顯,是早期漢人渡海來臺時的一處明顯地標,故早在永曆18年(西元1664年)的《臺灣軍備圖》中,已繪有「納底」這一地名。漯底山一個遭到切割的泥火山,山體直徑約900~1000公尺,由噴泥口所噴出之泥漿堆高的地面周圍灼有3,000公尺,規模為全臺灣各泥火山中之最大者。山地原為村民樵採農耕之地,迨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於保衛岡山軍用機場的戰略需要,為軍方所徵用,至今山頂仍為軍事管制區。
《臺灣地名辭書(卷五)高雄縣(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更新日期:11/30/2024 2:27:20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