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自然地理實體類查詢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自然地理實體類明細
日月潭
地名說明
綜觀歷史,日月潭曾有數個名稱。康熙三十三年(1693)高拱乾在《台灣府志》<外志>中記為石湖,「石湖在諸羅縣茄荖望社。由大武郡入行十餘日,有一石湖;大里許,通海。天將雨,湖中水漲丈餘」;乾隆二十九年(1764)《續修臺灣府志》記為「水裏湖」,蓋因其為水裏社番人原住地,以社名為湖名;水裏社一名水社,故水裏湖又名「水社湖」。道光初年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遊水里社記》載「水分丹碧二色,故名日月潭」。《彰化縣志》記「水裏社潭一名日月潭」,故又有「水裏社潭」之稱。歐美人則稱「doragon」;近代則記:潭分兩部,南半狹小稱月潭,北半圓大稱日潭,故名日月潭。
地名說明
位在台灣島中央,東經120°55'北緯23°52',為水社大山、卜吉山、益積山、潭頭山、松崙山、貓蘭山等所圍繞的山間湖泊。
中文發音
Sun Moon Lake
一般發音
Sun Moon Lake
別名
石湖、水裏湖、水社湖、水裏社潭
城市
南投縣
區域
魚池鄉
鄉鎮
水社村
類別
自然地理實體
地名內容
日月潭水庫未建之前,日潭南北長約2.2公里,東西寬約2.8公里,形狀近似圓形;月潭寬僅400公尺,長約2.2 公里,狀似新月;兩潭合計,潭周約15公里,總面積4.55平方公里,潭水最深處僅6公尺,珠子山尚高出湖面26公尺,山坡地面積有8公頃。大正八年(1919)八月,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開始在日月潭興建發電廠,當時事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資金不足,電廠工事於興工三年半後中斷;後於昭和六年(1931)復工,興建高30.3公尺的水社壩,以及高10.08公尺的頭社壩,提高日月潭的水位18.18公尺,潭面積增加為7.73平方公里,蓄水容量達1.23億立方公尺。潭邊小丘便成小半島,原住西岸的水社與東南岸的卜吉社被迫遷地;月潭東西寬擃大為1.1公里,南北長約2.5公里,原住於潭東岸的貓蘭社,已全部沒入水中;珠仔山則僅有山頭露出湖面,約比湖面高5公尺,全部面積縮小為1公頃,山形盡失
參考典故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臺灣省文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