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zhenshan
Tiejhenshan
臺中市
大甲區
頂店里
自然地理實體
閩南語發音
其基盤露出頭嵙山統(第四紀更新世初期地層,主要的特徵為下層屬砂、頁岩互層,上層為礫石層)之礫層與泥層,並且因曾受切割侵蝕,在地形面上相當於月眉面(后里鄉月眉村一帶),屬於紅土台地礫石層,且其西、南側呈線狀之山麓面,可能有斷層經過。(林朝棨,1957:296)鐵砧後雖地勢不高,然其南北與西側幾乎呈垂直之山壁,邊坡有天然之順向河發育,其山之西南部因順向河之侵蝕,而形成一河谷(此河之水並成為頂店圳支線之部分水源),而將此山分為東北與西南兩部分,西南部分至高點海拔高度約191公尺,河谷部分從國姓井附近海拔約130公尺,降至鐵砧山風景管理所附近約100公尺,至如意橋附近約80公尺。國姓井,因位於地形面之遷急點(knickpoint,地形上等高線急遽變化的地方)上,因故有天然之泉水湧出。 鐵砧山,座落於大甲聯合沖積扇平原以東之地,海拔高度雖然不高,但從遠處望之,似由平地拔起,頂部平坦頗似砧板,按《諸羅縣志》:「鐵砧山,頂員而平,故名。」(陳夢林,1956:34),因其上主要為紅土覆蓋,近似鐵繡,故名為鐵砧山。登上此山能全覽大甲、大安一帶,每於清晨或日落之時,景色別緻、美不勝收。據傳明鄭軍隊曾於此地掘井汲水、駐兵整備,且自古以來即為文人雅士常遊之地,並得思古之幽情。在清代的方志的記載中如《淡水廳誌》:「…鐵砧山,一名銀碇山。自大甲視之不高,然欲泊船大安,即見鐵砧,半日方到,又為治(今新竹市)東南之鎮山。」(陳培桂,1956:38)又,《苗栗縣志》:「鐵砧山,一名銀碇山。在三堡,距城(今苗栗市)南五十里。高數十丈,山上有井,當日鄭成功舉兵於此,水多毒,以劍插地,得甘泉,今相傳為國姓井。光緒11年(1885),大甲巡檢余寵、監課委員林鏘、幕賓盛鵬程,生員郭鏡清、職員謝鏡源、張程材等鳩資建廟祀之,立有碑記 (國姓井紀(此碑現立於劍井旁石壁上) 臺北府新竹縣大甲鐵砧山國姓井相傳鄭成功駐兵處被困乏水以劍插地得甘泉大旱不涸年年清明前有拿鷹自鳳山來聚哭不至疲憊不止或云兵魂固結而成山麓田螺斷尾能活為當時螺殼棄置者均著奇異樸曾經其地思古蹟不可磨滅爰集同仁建廟立碑為紀以誌義遠云 光緒乙酉年天中令節 余寵 林鏘 盛鵬程 郭鏡清 謝鏡源 張程材 仝立)。每逢重九登高之會,而文人、學士到此廟飲酒和詩者不少;亦一方之名勝也。」(沈茂蔭,1993:25) 現今當地闢為鐵砧山風景區,主要有劍井、國姓廟、國軍紀念公園、鄭成功塑像、中正公園、永信運動公園、觀音像等景觀。其南側地區,因背山面水,風水極佳,而成為墳塚遍佈之地,今為大甲鎮第一公墓所在。鐵砧山西側因有中山路(臺1線)、縱貫海線鐵路經過,一帶交通方便,利於風景區之觀光旅遊業發展,終年遊客不絕於途。
位於大甲區頂店里與外埔區鐵山村之間,在地形上,為后里台地之一部分,位於其西北角地帶,呈現一三角形的孤山,其海拔高度約在190~240公尺左右。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二)臺中縣(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更新日期:11/30/2024 2:27:27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