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位於新竹縣湖口鄉的鍾家磚窯(又稱波羅汶磚窯),初建於民國五十(1961)年,原為登窯型態。隨著二戰後住宅與公共建設大量使用磚材,地區磚窯產業逐漸興盛,波羅汶磚窯亦在地產業轉型脈絡中持續營運,成為湖口地區重要磚材供應基地之一。至民國六十(1971)年,為因應市場需求與生產效率,鍾家遂拆除原有窯體,重新建造長圓環型窯體,將火焰熱流導入中央煙道與地下煙道,並配合逆時針方向輪替窯室的燒製方式,不需重新點火即可持續生產,極大地提升了作業效率與產能。
圓環窯體改建完成後進入產能高峰期,成為當時湖口、新豐一帶產量最大的磚窯廠。然而至民國七十(1981)年,鍾家與地主二十年租約期滿,因地主無意續租,致使磚窯結束營運,旋即進入閒置狀態。自停產以來,窯體雖無再度使用,但主體結構大致保存完整,直至民國一一三(2024)年,磚窯疑似遭人為破壞,共計十六處的窯門中,有兩處窯口已完全坍塌。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鍾家磚窯由鍾勳貴與其堂叔鍾富橙於民國五十(1961)年合資創立,初名波羅汶磚窯廠。鍾勳貴不僅熟悉磚瓦製程,更親自參與窯體設計與建造,是當時湖口地區少數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術實踐能力的在地經營者。民國六十(1971)年,為提升產量,鍾勳貴聘請桃園新屋銀店呂姓家族匠師與工班改建圓環窯。在其主持下,鍾家磚窯迅速擴展規模,成為區域重要磚材供應者。此外,其不僅經營磚廠,亦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曾於民國69(1980)年捐贈大量磚材協助重建波羅汶三元宮,並擔任副主任委員。
至民國七十(1981)年,波羅汶磚窯仍因與張氏地主之租約到期且無續租意願而結束營業。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鍾家窯經營時間為民國五十(1961)年至民國七十(1981)年,原為登窯,於民國六十(1971)年改建,保留登窯之側邊投煤和圓環窯之中央煙道和窯室輪替燒製之特點,展現二戰後臺灣民間自主營造的智慧,未全依賴外來工法,具在地演化之價值,佐證台灣本土建築技術與產業形態之融合。
磚的生產製程,需要當地大量勞動力以及相關產業鏈,創造當地居民貼補家用的機會,為湖口地區投入磚瓦產業的群體時代記憶之一,見證了磚窯業最為興盛的一段歷史,為湖口新豐一帶僅存之磚窯產業遺產案例。
2025-04-23
新竹縣政府
2025-04-23
歷史建築
文化資產
新竹縣
文化資產
20250520000001
1.0
待修復中暫不開放
更新日期:9/26/2025 11:48:14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