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為補足物資不足,以木材代替鋼鐵建造軍艦,竹東成為尖石、五峰山林木材的集散地。昭和十五(1940)年,日本商人平戶吉藏於竹東設立出張所,並在雞油林設立「植松木行竹東支店」,興建大型製材廠、貯木池、貯木場、事務所及員工宿舍等產業設施,積極進行砍伐天然原始林的香山立木,以應日本軍方之需。根據史料〈林務局接收各林業會社概況總表〉中,「植松材木」為日資企業,總部設於台北,竹東為其主要據點之一,業務涵蓋伐木與製材,員工高達546人,就當時的規模而言,堪稱數一數二,足以可見在臺灣林業開採上的地位與影響力。
民國三十四(1945)年11月竹東林業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林務局」接收,並沿用「植松」之名繼續經營。隔年11月,改稱為「林產管理委員會第一組竹東辦事處」。而原「台灣拓殖株式會社鹿場山林場」則於林務局接收後改稱為「林產管理委員會第二組竹東辦事處」。後將原第一 組、第二組之竹東辦事處合併成立「竹東林場」,成為公營之事業機構。同時把鹿場大山伐木現場改為「鹿場山分場」,香杉山等伐木現場則改為「香杉山分場」,均隸屬於竹東林場。竹東因為擁有地形、動力、交通等優勢,故政府於竹東設置林場以作為香杉山與鹿場山的出材終點站。
民國三十五(1946)年,國民政府設置林業管理委員會,並正式接收日本人在臺灣公、民營的事業,以三組方式進行接收工作。
植松在竹東的林業資產後改名為「竹東林場」,隨著竹東支線的修築,竹東成為林業發展的重鎮。
二戰後至民國六十年代間,為充實國庫財源,臺灣的山林資源有計畫地進行開採,隨著工商業逐漸發展後,民間森林保育意識的抬頭,民國六十二(1973)年行政院頒行「台灣林業經營改革方案」,伐木量逐年減少。至民國七十(1981)年左右,因山林資源漸稀與政府的禁伐令,林業製材的產業日漸沒落,相關地景也逐漸荒廢、拆毀而消失。民國七十九(1990)年後,竹東林場停止生產,土地逐漸轉為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原有的空間亦大幅轉變為其他使用。
聚落建築群
2025-04-18
新竹縣政府
2025-04-18
聚落
文化資產
新竹縣
文化資產
20250520000002
1.0
東林路131號;東林路148巷;長安路53巷
更新日期:9/26/2025 11:48:14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