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浸水營古道位於現今屏東春日鄉與臺東大武鄉之間,從水底寮抵達大武,途中跨越中央山脈的南段姑子崙山與大漢山的鞍部,海拔大約1,000公尺上下,全長約64公里。
7
20231219
100
起點為屏東縣枋寮水底寮,終點為臺東縣大武
全長約45公里
清末葉以來,臺灣東、西部往來最重要的道路之一,據說部份平埔族人曾經透過此道路遷往花東,日治時期曾經加以改修成理蕃道路。
古道主要通過崁頭營、州廳界、浸水營駐在所、古里巴保諾駐在所、出水坡駐在所、溪底營盤遺址、石頭營聖蹟亭、溪底營盤、小力里聚落水底寮聚落、浸水營古道入嶺口、力里舊社等。
據施添福研究,開鑿時間應當在光緒11年(1885)開通。日治時期的浸水營古道前身為清代所修的南路之一;日治初以降,因為道路海拔較低以及距離較短等因素,被官方作為東、西部間的郵遞道路,浸水營古道在日治時期一直是官方電信的重要道路,明治41年(1908)2月,官方曾經修築枋寮經浸水營到卑南的道路,其中屬於屏東轄內的道路已完工了。
大正3年(1914)10月9日,浸水營古道上發生了「南蕃事件」 ,讓道路中斷許久。爾後,在大正6年(1917)2月12日,臺灣總督府希望臺東廳下巴塱衛通往阿緱廳下枋寮的蕃地橫斷道路,能夠復舊,因此派出隊伍調查蕃情,6月阿猴廳開始復舊力基利基社到浸水營的道路,把道路的標準提高到4尺到6尺之間,臺東方面亦以姑仔崙為出發點向西修築道路,整條浸水營道路復舊工事於7月完成,並增設兩個駐在所阿緱廳下的「大樹林駐在所」,以及臺東廳下的「古里巴保諾」兩處。
橫越屏東縣春日鄉和臺東縣大武鄉的浸水營古道,始於1885年開鑿,自水底寮進抵大武,全長約64公里,海拔均高1,000公尺,為當時臺灣東、西部往返的重要道路,據傳平埔族人曾經藉此遷移至東部地區。日治時期,浸水營古道因低海拔和距離短的條件,被臺灣總督府用於連接東、西部的電信郵遞,直到1914年發生「南蕃事件」,致使道路中斷數年。最後,整條浸水營古道的復舊工事於1917年完成,同時增設了大樹林駐在所與古里巴保諾駐在所。
目前登錄之古道主體一直保留土石路面,過水橋之設置也取自筆直闊葉林木之樹幹為之,目前初步踏勘為日治時期保留之路線,清朝闢建之路線與目前之古道平行,且位於上方接近稜線處。
1.崁頭營。2.州廳界。3.浸水營駐在所。4.古里巴保諾駐在所。5.出水坡駐在所。6.底營盤遺址。7.石頭營聖蹟亭。8.溪底營盤。9.小力里聚落。10.水底寮聚落。11.浸水營古道入嶺口。12.力里舊社。
104年間經屏東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文化景觀。為「承載歷史文化、生態環境、傳統智慧,及具有南台灣東西往來交流功能的廊道」。(一)經歷漫長歷史時期而未消失,是台灣從史前到現代活見證 (二)自然及人為因素交互作用,呈現古道路徑有機演變之美(三)涵蓋於排灣族傳統領域,持續蘊含環境、人文與自然互動 (四)見證不同歷史時期,東西部各族群貿易、遷徙與文化交流(五)見證清代「開山撫番」與日治時期現代化之國家治理紋理 (六)地理位置造成在氣候型態交界處,孕育生態豐富與稀有性。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更新日期:9/26/2025 11:49:56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