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台 » 臺灣原住民族古道查詢 » 臺灣原住民族古道明細
八通關古道
古道簡介
八通關古道位於現今位於南投縣信義境內以及花蓮縣卓溪鄉、玉里鎮內,清代所築的「八通關古道」是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央山脈以東的部分,從花蓮玉里開始,清代所築的道路在拉庫拉庫溪的北岸,日治時期所築的道路在溪的南岸,兩條道路交會在大水窟山屋附近;中央山脈以西的部分,清代與日治時代的兩條道路,互相交叉數次,最後抵達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
序號
8
資料日期
20231219
年度
100
起迄地點
東起花蓮玉里,西至南投信義鄉
古道長度(公里)
約120公里
開鑿目的
清代八通關東起花蓮玉里,西至南投信義鄉,其里程數因年代久遠以及路程險阻,里程數不易求證。日治所築八通關越嶺道全長則約為120公里。八通關古道西段部分昔日是鄒族、布農族的活動領域,歷史上曾經發了不少次的糾紛,東段部分則是布農族巒社群與郡社群活動的領域。
所經主要民族
古道主要通過八通關駐在所、八通關清代營盤址、大水窟池、州廳界遺址、大水窟駐在所、米亞桑駐在所、故花蓮港廳警手??、???戰死之地紀念碑、故花蓮港廳巡查宮野七兵衛、大島三男、官役人夫????戰死之地紀念碑、故花蓮港廳巡查部長仁木三十郎戰死之地紀念碑、塔達芬駐在所、土葛駐在所、拉古拉駐在所、大分駐在所、殉職者之碑,???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故花蓮港廳警手?????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小山惟精、後藤又五郎、警手???戰死之地紀念碑,故花蓮港廳巡查野尻光一、隘勇????、???、潘阿生、潘阿武、潘納仔戰死之地紀念碑 ????事件(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紀念碑、八通關開鑿紀念碑。
開鑿年代
清代在官方的「開山撫番」政策下,在光緒元年(1875),修築了清八通關道路,因為布農族原住民因素以及官方後續維修與部隊駐紮經費等因素,整條道路真正能安全通行的時間不算久。日治初期,曾經加以初步整修,此條古道依然是東、西兩地重要的交通要道。八通關越嶺道路大正8年(1919)開鑿,大正9年(1920)完工。
開鑿後對鄰近部落影響
八通關古道西段部分昔日是鄒族、布農族的活動領域,歷史上曾經發了不少次的糾紛,東段部分則是布農族巒社群與郡社群活動的領域。清代在官方的「開山撫番」政策下,在光緒元年(1875),修築了清八通關道路,因為布農族原住民因素以及官方後續維修與部隊駐紮經費等因素,整條道路真正能安全通行的時間不算久。
古道現況
八通關古道位於現今位於南投縣信義境內以及花蓮縣卓溪鄉、玉里鎮內,清代所築的「八通關古道」是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央山脈以東的部分,從花蓮玉里開始,清代所築的道路在拉庫拉庫溪的北岸,日治時期所築的道路在溪的南岸,兩條道路交會在大水窟山屋附近;八通關古道西段部分昔日是鄒族、布農族的活動領域,歷史上曾經發了不少次的糾紛,東段部分則是布農族巒社群與郡社群活動的領域。
調查研究現況
目前,清八通關古道已呈現破損狀態、且路徑不明,被玉山國家公園列為生態保護區,不開放申請進入;日八通關越嶺古道已由全程修繕完畢,起點於東埔,終點於東部台18線的停車場(離山風駐在所約2公里),一般行程大約7-8天可走完全段,從山風到卓麓的古道,從大仙過後,則位於拉庫拉庫溪的左岸,與現在公路不同,西段部份大致沿著昔日的古道路線。
文化景觀與特殊自然地景
1.八通關駐在所、2.八通關清代營盤址、3.大水窟池、4.州廳界遺址、5.大水窟駐在所、6.米亞桑駐在所、7.故花蓮港廳警手??、???戰死之地紀念碑、8.故花蓮港廳巡查宮野七兵衛大島三男、官役人夫????戰死之地紀念碑、9.故花蓮港廳巡查部長仁木三十郎戰死之地紀念碑、10.塔達芬駐在所、11.土葛駐在所 12.拉古拉駐在所、13.大分駐在所、14.殉職者之碑???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15.故花蓮港廳警手?????戰死之地紀念碑、16.故花蓮港廳巡?小山惟精、後藤又五郎、警手???戰死之地紀念碑、17.故花蓮港廳巡查野尻光一、隘勇????、???、潘阿生、潘阿武、潘納仔戰死之地紀念碑、18.????事件(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紀念碑、19.八通關開鑿紀念碑。
保存與再利用建議
目前,清八通關古道已呈現破損狀態、且路徑不明,被玉山國家公園列為生態保護區,不開放申請進入;日八通關越嶺古道已由全程修繕完畢,起點於東埔,終點於東部台18線的停車場(離山風駐在所約2公里),一般行程大約7-8天可走完全段
資料來源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